“新城市科學,新城市議程與本土實踐”城市更新分會主題直播活動圓滿結束
2020年4月30日上午,北京工程勘察設計行業協會主辦、北京工程勘察設計行業協會城市更新分會承辦的學術交流活動圓滿結束。
本次活動由承辦單位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中心總規劃師張帆主持,特邀北京城市象限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茅明睿老師帶來線上學術分享會,邀請多位嘉賓參與互動討論。

茅明睿老師的演講題目為《新城市科學,新城市議程與本土實踐——以中國首個國際可持續發展社區雙井街道為例》,從新城市科學與新城市議程、人本價值的感知與測度、社區規劃與治理、智慧社區的反思、基于新城市科學的社區治理實踐等五個方面展開,基于新的感知方法、計算方法、建模方法,通過大數據手段對城市空間進行分析,為人居環境的優化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并通過實踐案例做了具體的說明。
比如,通過北京夜間訂單的統計數據總結出夜間外賣花銷較大的街道、最受歡迎的店鋪,通過裁判文書分析出北京犯罪案件高發的區域,通過收集數據分析歷史文化街區各時段人群分布、流量情況完成城市研究等。他講解了雙井街道無障礙環境評估,通過對標準合理性、用戶行為觀察、行為自動感知等三方面的深入思考,不斷優化調研方式,獲得自下而上的數據,從而發現城市問題并提出解決建議。他提到,“七有、五性、三感”引領了北京市的人本價值策略,北京暫行的幾個城市治理評估指標仍有很多亟待細化和提升的方面。他指出,城市發展轉型應以社會治理為目標,以城市科學為依托,以空間治理為手段,將完整社區作為城市更新目標,將共同締造作為城市更新方法,將社區規劃師作為城市更新制度。通過解讀聯合國人居署《以人文本的智慧城市》(People-focused Smart Cites)和谷歌公司的SidewalkToronto項目,他倡導將社會價值和社會權益做為智慧城市建設的宗旨。最后,他通過對雙井街道實踐項目城市更新方法的剖析,詮釋了基于新城市科學的社會治理的路徑。
嘉賓互動環節,北京規劃學會街區治理與責任規劃師工作專委會主任馮斐菲提出,數據的運用應從人本價值出發,與人的行為模式、規劃原則等緊密聯系,更加精細化和規范化。愿景集團副總設計師、九源(北京)國際建筑顧問有限公司院長江曼結合勁松模式,解析了大數據手段如何優化城市建設和市民生活,在新城市科學的指引下,工作從自上而下的“設計體”轉變成自下而上的“生命體”。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規劃院副院長許景權強調,技術運用應以人為核心,更好的為人服務,處理好國土空間規劃、五年規劃、專項規劃的銜接關系,能夠促進城市更新工作的有效落實。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徐剛指出,數據與城市規劃、城市發展的結合價值巨大,數據是可以培育的,應服務于精細化治理,但數據并不是主角,它是我們強大的工具,是否發揮積極作用關鍵在于背后的使用者。
在活動尾聲,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規劃師楊一帆總結到:大數據為城市更新提供了工具包,駕馭工具包需要正確價值觀的引導,將數據融入場景,提升數據溫度,讓數據給生活帶來實質性改善。
本次是北京工程勘察設計行業協會城市更新分會首次采用在線直播的形式承辦學術交流活動,得到了行業專家和單位的大力支持,共有260余人全程在線參與了活動。該項學術交流活動不僅為行業單位帶來了在城市更新領域的經驗和啟發,也為協會拓寬服務渠道進行了有益的探索與嘗試。